你会经常感到焦虑吗?有没有曾因为这些事而感到焦虑?
下班了,可是手头的工作还没做完,急得饭吃不好,觉睡不着,焦虑;
与朋友或同事闹了矛盾,担心之后彼此间很难和谐相处,焦虑;
定了很多计划,但是完成的没几样,很怀疑自己,焦虑;
工资上涨的速度,赶不上消费的速度,入不敷出,焦虑......
这样看来,似乎焦虑成了我们生活常态。
流行病学数据显示,80%-90%的焦虑症患者发病年龄在35岁以前,高峰年龄在10-25岁[1],总的来说就是年轻人多焦虑。
那么当代年轻人到底在焦虑什么?
“丧文化”、“快乐肥宅”、“自杀式单身”、“空气式恋爱”、“佛系社交”,这些大火的流行词汇都从某些方面折射出年轻人的焦虑。
根据社会调查[2],最让年轻人焦虑的事情Top3分别是:人生目标、物质金钱和事业。
翻译一下就是:没目标、穷、还做着不喜欢的工作(膝盖扎扎实实中了几箭)。
(图1:当代年轻人焦虑的原因[2])
所以说,焦虑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。
但正常的焦虑,建立在现实情况之上的,且我们自己可以明确焦虑的来源。
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状态则不同,这种非正常的焦虑,没有充分的理由,且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持续性精神紧张,惊恐不安,或常伴有躯体不适[3]。
(图2:焦虑、焦虑状态、焦虑障碍的区别[3])
焦虑、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问题。
国内一项多中心、大样本调查显示,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焦虑障碍、抑郁障碍、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分别为8.6%、12%、4.1%,能达到上述任一诊断的患病率为16.5%[4]。
焦虑症可能会引起患者过度的沉思和强烈的忧虑,他们总是反复思忖自己犯下的错误,认为自己毫无价值、充满挫败感。
有时,恐慌、无助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,并伴随心悸、头晕和胃痛等。
KatieCrawford,2016年毕业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美术研究所。
作为一个从小就遭受焦虑症折磨的患者,她说:“试图向一个正常人描述清楚精神疾病的症状,就好比向盲人描述颜色。”
她放弃用语言,拿起相机自拍下了这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照片,向人们描述自己的症状。
那些不能用语言描述的绝望、窒息;那些在内心翻涌的苍白、无力在图片中女孩的束缚、孤独、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临床上,焦虑症可分为:
・惊恐障碍
・广泛性焦虑
・社交焦虑/社交恐惧
三种表现形式[1]——
(表1:各种焦虑障碍的主要特征[1])
第一、焦虑患者往往“祸不单行”
研究发现,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很高,可以同时共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精神障碍,详见表2[1]。
(表2:焦虑障碍的共病率[1])
第二、焦虑症患者容易失去“自我”、“去社交化”
焦虑症容易导致职业、社会或人际交往功能的损害甚至丧失,影响日常生活,出现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和(或)强迫思维、强迫行为[1]。
(表3:焦虑或抑郁中的常见症状[1])
想要“自救”,如何打败焦虑症?
如果存在焦虑情绪,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,通过合理饮食、睡眠充足、适当运动、学会倾诉、拓宽视野、丰富精神生活、保持乐观、记录生活中的快乐片断,症状严重当及时求医等多种方式预防抑郁。
1.心理疏导
简单的心理沟通、疏导、交流,对于焦虑障碍的患者有一定效果。不过,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,不能单纯只依靠心理疏导就能解决掉焦虑症。
2.药物治疗
目前临床上根据药物受体的不同,分为抗焦虑药物和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,目前使用最多的抗焦虑药物有苯二氮卓类和5-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,而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包括化学结构不同的抗抑郁药物等,不过需根据焦虑障碍亚型的临床特点个体化用药[1]。
3.定期复查
为了预防焦虑症反复发作,一定要在医师的监督下长期服药,定期复查。在坚持治疗后,逐渐减少药物用量或者停用。不要在治疗前期发现病情好转后,就自作主张半途而废不继续治疗或者间断治疗[1]。
焦虑是人的本能,但能排解焦虑却是一种本领;如果久久无法排解,请及时就医,规范诊治。
最后,希望大家都能打败“焦虑症”,因为“你担心的事情一件也不会发生”。